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,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眼病,仅次于白内障。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约7600万。预计203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9540万,2040年将高达1.12亿。我国青光眼患者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,约为2180万。中国主要眼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,目前中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.3%,致盲率约30%。
青光眼发病危害性大且不可逆转,同时还具有遗传性、隐匿性等特点。青光眼又被称为“无声的光明盗贼”。
青光眼具有隐匿性 常规体检不一定能发现
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甘肃省副总院长、兰州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、青光眼科主任韦萍介绍,青光眼主要分为三大类:原发性青光眼、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。
所谓原发性,就是指目前的临床检查技术还不能明确判断它的病因。对于原发性青光眼来说,它又可以分为开角型青光眼(房角外观正常且开放)和闭角型青光眼(房角狭窄甚至关闭)。
继发性青光眼,是指由于外伤、虹膜睫状体炎、白内障等疾病,长期局部滴用或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导致眼内压升高,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青光眼。
先天性青光眼,是与生俱来的,一般与胚胎时期发育障碍有关。有的孩子刚出生就发病,称之为婴幼儿型青光眼。有的孩子在六岁到十三岁这个年龄段才发病,称之为青少年型青光眼,又叫发育型青光眼。
那么,突然视力下降、眼睛疼,可能是青光眼吗?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来说,如果急性发作,可能就会出现上述症状。比如正在看电视时,突然出现急剧的视力下降,眼前一黑,可能就什么都看不到了。与此同时,大部分患者还会突然出现剧烈的眼睛疼痛、红、肿,其中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双眼都疼。另外,除了眼部症状,患者还会伴发剧烈头疼、恶心、呕吐、全身发热,甚至出现寒战,韦萍院长解释道。
对于慢性的青光眼患者来说,刚发病时没什么症状,但视野会逐渐缩小。正常人看外部世界,就像一个广角镜头,能看到的范围很宽。而青光眼患者的视野角度慢慢变小,最后发展成“管状视野”,中间的视力正常,但看不清或看不到周边的人和事,走路就会容易碰撞或绊脚。
由此可见,突然视力下降、眼睛疼有可能是青光眼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
青光眼分为很多种类型,不同的类型其表现也不完全相同,常见的临床症状如下:
1.眼内压力过高:眼内压是由眼球内部产生的液体所引起的压力,这是引起青光眼的主要因素。正常情况下,眼内压在10~21mmHg之间。当眼内压过高时,可能会损伤视神经,导致青光眼的发生。
2.非正常的眼球结构:眼球的形态异常或角膜厚度较薄可能导致眼内压过高,从而增加青光眼的风险。
3.青光眼家族史:如果家族中有青光眼的患者,那么个人患青光眼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4.年龄: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内压的调节能力会下降,从而增加青光眼的风险。
5.药物与疾病:一些药物,如类固醇和抗抑郁药,可能会导致眼内压升高,增加青光眼的风险。一些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和高血压,可能会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。
年轻人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
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经常使用手机、平板、电脑等,长期处于过度用眼的状态,而劳累、情绪波动、暴饮暴食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,从而引发急性青光眼。早期的青光眼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,因此很多患者可能会忽略它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:
视力模糊。青光眼患者可能会感到视力模糊或出现黑点,这是由于眼内压过高损伤了视神经造成的。
眼痛、眼部红肿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疼痛或头疼,眼睛可能充血和红肿,这是由于眼内压过高引起的。
视野缩小。青光眼可能会导致视野逐渐缩小,从而影响日常生活。瞳孔变大。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瞳孔变大或不同大小的瞳孔,这是由于青光眼引起的神经损伤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,因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青光眼的重要手段。如果出现上述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,接受专业的治疗。韦萍院长介绍,青光眼的诊治方法主要包括药治、激光和手术。
青光眼的药治包括眼压降压药、促进房水排出药和抗炎药等。这些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眼内压,减轻青光眼的症状和延缓病情的进展。而激光治疗包括激光小切口减压术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等。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激光作用于眼睛,改善房水流通,从而降低眼内压,减轻青光眼的症状。
手术包括过滤性手术和微创手术等。这些手术可以通过改善房水排出,降低眼内压,减轻青光眼的症状和控制病情的进展。需要注意的是,青光眼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,诊治应该是长期进行的。此外,青光眼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,定期进行眼部检查,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青光眼。
如何预防青光眼
1.眼科医生推荐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,尽早发现眼部疾病或病变。
2.生活规律,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均衡,避免情绪过激。
3.不要在黑暗的环境中久留,不要长时间戴太阳镜外出。
4.合理用眼,避免过度疲劳,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过长,不要在黑暗的环境中近距离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。
5.尽量把屏幕擦干净,并把光度及颜色对比调校至最舒适的度数,摆放荧光幕的位置要适中,光线必须来自两边,而不是来自前后。
6.大约每20分钟让眼睛定时休息,荧光幕背后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让眼睛放远视野。
7.晚上看手机选用夜间模式。如今不少智能手机都有夜间模式,采用这一模式会使手机的光线与夜间环境更匹配。
- 没有相关新闻!
①医疗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医疗在线”或“来源:http://www.120eyes.com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