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来了,大家都喜欢户外踏青;在享受阳光的同时,有些人的眼睛,却是一到春天就发痒、发红、流泪,这是为什么呢?邢华平主任温馨提示:可能是患了春季角结膜炎了!
春季角结膜炎又称春季卡他性结膜炎,是一种反复发作的、双侧慢性眼表疾病,是过敏性结膜炎的一个亚型。其病因比较复杂,一般认为与免疫、神经、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,也有报道遗传因素也参与发病。该病偏爱“小鲜肉”,在6-10岁的儿童中发病率最高,男:女比例可达3:1。
该病的临床体征有哪些?
目前,春季角结膜炎主要由I型和IV型超敏反应共同参与,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。
临床症状:该病发作时,除了常见的、不太严重的异物感、畏光、流泪外,最重要的症状是痒,有些患者甚至描述为奇痒无比,这是春季角结膜炎及其他过敏性结膜炎的重要体征。目前该病可分为以下3型:
1、睑结膜型——睑结膜乳头增生,典型的“铺路石”样。
2、角膜缘型——角膜缘“胶冻样”结节,角膜缘增厚、不光滑、甚至盾性溃疡。
3、混合型——以上两种病变都存在。
一般根据发病年龄小、严重的眼痒以及典型的临床体征,可作出诊断。
目前临床的治疗有哪些呢?
春季角结膜炎是一种良性的、自限性疾病,家长们也不必太过焦虑,绝大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后可自行好转,建议避免过度治疗。
春季角结膜炎的一般治疗原则是:去除过敏原、免疫治疗和对症处理。由于绝大多数患儿难以确定是何种过敏原引起的,所以去除过敏原实际上很难做到;即便明确了过敏原,脱敏治疗的疗效也有限。因此,该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缓解症状为主。
肥大细胞稳定剂:稳定肥大细胞膜,防止过敏介质的释放,优点在于不良反应小,缺点是起效慢,对急性发作的患儿效果差。目前还有双效作用(稳定肥大细胞和抗组胺)滴眼液。
皮质内固醇:也就是我们常称的激素。该类药物起效快,对急性发作期、间歇期都有效,因此很受大家的欢迎。但是激素类药物的常见并发症有白内障、青光眼以及继发性感染等,因此在使用该类药物的时候,一定要告知患儿及家长药物的不良反应,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、定期监测眼压,不能自行后买激素滴眼液。
非甾体类药物:可缓解眼痒、眼红、流泪等不适症状,但对角膜有浸润的需谨慎使用。
免疫抑制剂:长期、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选择,缺点是价格较贵。
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进行怎样预防呢?
1、尽可能避免接触致敏原,如花粉、尘螨、霉菌等。
2、对阳光、风等非特异性因素敏感的患者,外出时可以佩戴太阳镜以减轻症状。
3、保持家庭环境的卫生,勤晒被褥,做好个人和眼部卫生。
日常饮食宜清淡,多食用蔬菜、水果,发作时忌食鱼、虾、蟹、贝类等易致过敏食物。
- 没有相关新闻!
①医疗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医疗在线”或“来源:http://www.120eyes.com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。